首页 > 滚动 >

情系芒砀岁月长

2016-02-19    来源:中国旅游网

不知多少次来芒砀山了。

今年清明节,我和妻儿陪着88岁的老父亲,再次来到芒砀山。

  “登山则情满于山”,踏着松软的泥土,望着满山的桃花,嗅着清香的空气,我的心都要醉了。看着这熟悉的一草一木,我突然发觉我早已爱上了芒砀山。

  芒砀山在永城东北部,海拔虽仅有156.8米,却是一座灵山。童年时,我便与芒砀山结了缘。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父亲在芒砀山工作,我坐着母亲拉的架子车,到老家50公里外的芒砀山探望父亲。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走出家门,第一次看到山。那份兴奋、那份惊喜,简直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很快我就和山里的孩子们混熟了,我们一起游戏,一起玩耍。我们上山打过野鸟,摘过野果,掏过鸟窝,烤过鸟蛋,钻过梁孝王墓洞,爬上过夫子崖,抚摸过光滑的孔子石像,到过刘邦斩蛇处……

  带着对芒砀山的留恋,我回到了家,依然上我的学,读我的书,只是心中多了个梦想:我要去芒砀山!因为那里有老家没有的乐趣,有老家没有的风景。

  带着对芒砀山的憧憬,我努力学习,发奋苦读,高中毕业后,我考上了芒砀山附近的永城师范学校,成了全村第一个走出农门、吃商品粮的“大学生”。从此,我终于有更多机会看到我心仪已久的芒砀山。

  那时的我,用“吃咸菜,啃干馍”节省下的生活费买了许多与芒砀山有关的书,尽情享受着芒砀文化带给我的快乐时光。我知道了曹**盗梁孝王墓的故事、汉高祖斩蛇起义的传说,读懂了李白“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的感慨,杜甫“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的叹息。课余时间,我常常约上三五个同学去爬芒砀山,去领略她不同季节、不同天气里的不同风采。毕业后,我选择在离芒砀山不远的镇上教书。其间,我多次和学生一起游览芒砀山、祭扫烈士墓。那些曾经烂熟于心的、有关芒砀山的故事传说全都化成了我有声有色的讲解,也化成了学生心中美好的记忆。

  芒砀山最热闹的是古庙会。

  每年农历三月下旬逢会,历时十天,豫皖苏鲁交界的百姓集聚于此,买卖东西,观光游览,烧香祈福……像过年一样热闹。看吧,吃的、穿的、用的、娱乐的东西琳琅满目;听吧,欢笑声、叫卖声、讨价还价的争论声,声声入耳。

  庙会上有不少东西都是其他集市上少有的。有形态各异的泥人、面人、糖人,有做工精致的陶壶、陶罐、瓦缸、瓦盆、瓷碗、瓷盘,有孩子们喜欢的拨浪鼓、泥小响、捻捻转儿、小竹板儿,还有山里产的野菜、野果、中药材。小时候跟着父母赶庙会,总会解解馋一饱口福,长大后每次陪父母赶庙会,累了饿了,我们就坐在路边随处可见的石椅石凳上尝尝地摊上的特色小吃:豆粥、肉盒、水煎包,凉粉、蛙鱼、擀面皮。有时候还多走几步,到装修体面的小店里去品品卤羊头、粉脊汤、野蘑菇炖家鸡的独特风味。

  庙会上好吃好玩的东西那么多,我还是对泥小响情有独钟。

  泥小响,又称泥哨、山响。是用芒砀山特有的胶泥手工捏制而成的。长约4厘米,粗如小拇指,状如小靴子,前端有普通哨子一样的孔,吹起来比哨子的音要清脆响亮。关于泥小响,还有一个传说呢!据说刘邦斩蛇起义后,隐藏于芒砀山紫气岩,官军时常来围剿。为了传递警情,刘邦就地取材制作了泥小响。用它作为联络暗号。响一声有敌情,响两声敌情紧急,响三声敌情解除。泥小响也一直流传至今,现在成了芒砀山特有的旅游纪念品。

  在那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父亲从芒砀山带回来的泥小响是我童年时代唯一的“乐器”,我视如珍宝,小心拿,轻轻放,吹着上学,吹着回家,就是晚上睡觉也小心翼翼地放在枕边压不着碰不着的地方。后来,我每次赶庙会,都会买上一些泥小响,回来送给身边的朋友们。不为别的,只为对泥小响那份美好的记忆,那份特殊的情感。

  几年前,我有幸成为芒砀山雨亭中学的校外辅导员,多次参加了全国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鲁雨亭后人组织的公益活动“雨亭行动”,延续着我的“芒砀情结”。

  与芒砀山结缘,让我思考历史,感悟人生,提升境界。“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悠悠岁月,苍苍芒砀。这里有我童年时的梦想,有我青年时的追求,有我如今的心心相印,一定还会有我将来的相依相伴。这一刻,我对芒砀山的爱,都化成了一抹挥之不去的云,化成了永恒!

精彩图片

中国旅游网 华夏地理网 首都信息港
中国旅游网法律顾问:北京赛思博律师事务所    中国旅游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大嘉律师事务所
中国旅游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090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