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舆情 >

医药舆情:支付宝推“信用就医”获期待

2017-12-13    来源:中国旅游网

  11月7日,蚂蚁金服推出创新医疗产品“信用就医”,以提升患者就医效率,并有望年底向全国更多公立医院开放,获得舆论重点关注;陕西榆林两名实习护士直播配药过程,严重缺乏责任意识遭舆论谴责;四川都江堰老人遭遇“神医”针灸骗局,反映出老人健康骗局现象仍十分严重,需引起社会各界进一步重视。

【医药行业舆情热点解读】

1.蚂蚁金服推出“信用就医” 不断提升“互联网+医疗”体验感

11月7日,在蚂蚁金服未来医院峰会上,创新医疗产品“信用就医”正式推出,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成为全国首家应用信用就医服务的医院。相关专家介绍,“信用就医”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无需诊间支付,患者可以实现同步诊疗和缴费。今年年底,有望进一步开放给全国更多公立医院。日后,信用或将与住院流程结合,为患者提供信用免押金等医疗服务。

舆论观点:“信用就医”助推医疗服务互联网化发展

媒体对于“信用就医”主要给予肯定性评价。《华夏时报》指出,支付宝涉足医疗击破痛点,推出“信用就医”能够提速医院智能化。同时,媒体也指出了推动“信用就医”的最大困难就是医院互联网程度依然较低。21世纪经济报道认为“医院互联网化仍需提速”,一方面,医院互联网化整体处于启动期,互联网技术尚未成为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患者就医习惯也以线下为主,预约挂号、移动问诊等就诊习惯还在培养过程中。

多数网民点赞“信用就医”,认为其有利于推动“互联网+医疗”发展。但是,国内医院互联网化程度依然很低,仅仅处于启动期。部分网民探讨“信用就医”对医闹的减少是否有帮助。也有网民认为,“信用就医”是“信用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网友“小萌萌梦qwq”称,打造信用社会,信用就是财富。部分网民担心“信用就医”无法全社会普及,期望推广力度加大。

舆情点评:“信用就医”顺应时代潮流 公众期待提升就医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不断完善”。可以说“信用就医”不但切合了总书记十九大报告指示精神,也极大方便了社会公众看病就医,是互联网运用、互联网与医疗深度融合的优秀案例。监测显示,早在2016年2月,支付宝就与广州妇儿中心在信用医院方面就进行初次探索,并取得较好效果。易观国际《中国医院互联网化专题研究报告2017》显示,互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顺应了信息时代发展的趋势,多维度的业务赋能,使得无论是院内服务还是院外服务,都能促进和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因此,此次“信用就医”正式上线,是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的产物;凭借信用就医看病,提升患者看病效率,也是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之一,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就医环境更加有序进行。

2.护士配药期间玩直播 舆论指责其缺乏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10月31日,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两名穿着护士服的女子,上班期间用手机在某直播平台玩直播,频繁与网民互动。在网民提醒直播会配错药的情况下,两名女子称其是“专业的”。事后,榆林市第一医院回应称:这两名配药女护士系实习生,已暂停工作。

舆论观点:直播配药暴露职业操守问题 医院管理存隐患

直播配药暴露出医院管理混乱和直播边界问题。东方网认为,直播配药折射医院管理混乱,医院难辞其咎。配药是执行医疗方案的关键程序,药剂师不仅要按照医师处方为患者配药,还要对处方进行专业审核。更应注意的是,给患者配药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医院竟然“放心大胆”地交给两个实习护士来独立完成,在直播超过1小时的时间内都无人发现并打断,致使医院的管理问题引起舆论关注。光明网认为,护士直播配药是对直播边界的反向提醒。护士在工作时直播并非首次,2016年就发生过“女护士直播插胃管”的闹剧。类似现象一再发生,其背后所对应的无疑是当前直播泛滥化的现实。在缺乏直播伦理共识和直播边界模糊的今天,应加强外部干预措施,让直播环境朝着有序健康发展。

多数网民表示愤怒,人命关天,岂能儿戏,涉事护士严重缺乏职业道德。中国江苏网评论称,“配药时玩直播,是对生命的亵渎”。也有网民呼吁,护士直播配药属个别现象,切勿诋毁整个护士行业,应理性看待问题。少数网民认为,撤职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医院必须反省,加强职工管理工作。

舆情点评:须加强医院管理,提升职工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

护士作为一项与患者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职业,配药时需要严谨的专业精神及高度负责的态度。而护士配药玩直播,不免令人担忧护士一心二用配错药,进而给患者生命健康带来隐患。从舆情危机处理看,虽然该医院很快用涉事护士系“实习护士”进行任切割,同时采取问责程序,对涉事护士进行停职来回应舆论关切,但反思不能仅限于此。从医院方面,加强工作人员纪律要求及职业培训,提升管理水平必不可少。而网络直播平台也应规范直播言行,建立直播伦理规范。对那些明显有违职业属性和道德的直播行为,应及时监管。

3.老人健康骗局套路深 亟需社会各界共同发力

11月8日,四川成都都江堰警方通报了不久前发生在建设路和玉堂镇的多个菜市场上,专门针对独行女性老年人实施的诈骗案件。多名男子假借帮老年人看病为由,用藏于手上的银针给老人“针灸”,随后称银针进入了老人体内,如果想取出来就得交钱。该团伙在两个月内共实施6起诈骗,涉案金额7万余元,其中单笔最高金额达到了3.2万元。目前,三名嫌疑人因涉嫌诈骗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舆论观点:老人自我保护意识弱 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老人被骗引发社会反思,媒体纷纷就保护老年群体建言献策。有观点认为,社会需三管齐下,斩断伸向老人的“魔爪”。红网称,老人被骗时,不但要帮助老人脱离骗局,对骗子进行惩罚,更重要的是思考背后凸显的问题。一是老人提高防骗意识,二是子女投入更多关怀,三是政府也得提供强有力的监管,这三者缺一不可。还有媒体建议建立老年消费教育基地。《齐鲁晚报》称,一些不法商家利用老年人信息不对称、对消费信息识别能力弱等特点,把老年人精神生活孤寂和老年教育缺位等问题作为突破口大行坑蒙拐骗之道,直接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经济利益。为此,潍坊成立老年消费教育基地,依托老年大学传导商品知识、消费常识和法律法规,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保护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网民纷纷痛斥不法分子欺骗老人的行为,部分网民通过讲述家中老人受骗经历提醒大家不要上当受骗。从网民反馈来看,老人在购买保健品、就医等方面受骗情况较多。

舆情点评:社会各界应发挥各自优势 共同保护老年人群体免受伤害

老人受骗事件在各地屡见不鲜,其中,关于保健、健康方面的案例最多。随着老年人对健康生活要求的提高,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求健康心切的心态,针对老年人的诈骗逐渐增多,诈骗手段也在不断更新,让人防不胜防。虽然,社会对老人受骗事件给予重视,但仍无法杜绝诈骗现象,以至于许多老人上当受骗甚至威胁生命。

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自身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诈骗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加之目前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老年人无法清楚辨认。舆论普遍认为,老年人保护需要社会通力合作。首先,子女作为老人最亲近的家人,应该时刻给父母老人以亲情关怀、生活关心,让老人老有所依。其次,社区民警、居委会等,做好防诈骗宣传工作,定期开展讲座,告知老人各种诈骗手段,并且定期开展家访工作;加强社区管理,防止诈骗人员混入社区。第三,政府相关部门应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对诈骗人员严惩不贷。第四,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可利用媒体优势,用老人更易接受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进而提升老人的自我保护意识。

精彩图片

中国旅游网 华夏地理网 首都信息港
中国旅游网法律顾问:北京赛思博律师事务所    中国旅游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大嘉律师事务所
中国旅游网 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090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