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铃声声,丝绸古道上,日升日落,多少人来过,又离开;多少文明,埋葬在这风沙呜咽之中,随大漠孤烟,虚化无形。
漫漫丝路古道
巴楚东望长安4000公里,南距于阗500公里,西去喀什噶尔300公里,一头连着中原长安,一头连着喀什噶尔至古罗马,一头连着于阗至古印度,故有“三岔口”之名。而喀什河丝路古道,自古以来就是商旅必经之处,也是戍堡要塞,历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在这里,各国使节、商队、马帮、僧侣络绎不绝,东西方文化得以交汇贯通。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一书中记载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古时候瞿萨旦那国(在今新疆和田附近)并不知有蚕桑,听说它东边的邻国有,就派使臣前去请求赐予,然而东国的皇帝隐瞒了真实情况,不但不想给使者,还命令边关加强看守以防有人将蚕种带出去。瞿萨旦那国的国王碰了钉子,便打算用求婚的办法来获得蚕桑,他写了谦恭的书信,派人带上重礼向东国国王请求联姻。东国皇帝想笼络他,就答应了他的请求。瞿萨旦那的国王让使臣传话给即将出嫁的东国公主,希望她能带来一些蚕种好自己做衣服,公主暗地里收集来足够的蚕种,并把它们藏在自己帽子里。远嫁的公主带着一行人到了边关,随行人员都受到了严格的检查,却没人敢搜查公主的帽子,蚕种就这样传入了瞿萨旦那国。
在历史的长河缓缓流淌千年之后,穿越时光隧道,沿丝路源头追溯,我们似乎还能依稀听见大漠戈壁中的驼铃声声,看见马背上的张骞,目光如炬、一路向西的坚定神情;沿玄奘走过的那条路,向西追寻飘逸的佛影,那种神圣之感油然而生。
神秘尉头国
巴楚大地之上,曾经的尉头国,史册留名,是赫赫有名的“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汉书·尉头国传》载:“尉头国王治尉头谷。去长安八千六百五十里,户三百,口二千三百,胜兵八百人。左右都尉各一人,左右骑君各一人。东至都护治所千四百一十一里,南与疏勒接,山道不通……田畜水草、衣服类乌孙。”
东汉时,尉头国被并入龟兹,尉头国的后人,在如今巴楚县的东部地区生活,一直到隋以前,尉头国的故土一直都是龟兹的属地。龟兹为现代人所熟知的是乐器和石窟,大概这其中也掩映着尉头国的文化元素吧。
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唐朝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后,西域遍置州、府,遂于龟兹西境据史德城置羁糜州,州名借用同属龟兹西境的古尉头国名,称“尉头州”。因其地为西域东西交通要道,对唐朝巩固西域的统治和丝绸之路的畅通有重要意义,故其名一再出现于这一时期的史籍之中。
这也是“尉头”这两个字最后出现在史籍上。唐之后“尉头”一名便再也不见史籍中,悄然消失。
千年塔克拉玛干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央,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仅次于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为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就是“山下面的大荒漠”的意思,但人们通常称它为“死亡之海”。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流动沙丘面积广大,沙丘高度一般在100-200米,沙漠腹地沙丘类型复杂多样,复台型沙山和沙垄,宛若盘踞在大地上的条条巨龙;塔型沙丘群,高度和规模使埃及的金字塔黯然失色。各种蜂窝状、羽毛状、鱼鳞状沙丘,巍峨壮观。
进入戈壁大漠,你能认识到西部大地的辽阔与宽广,体会到那段历史的神秘与厚重,感受到西部文化的深邃和多彩;进入戈壁大漠,你才会真正读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流传千古不朽诗作的深刻含义,真正进入这诗一般的意境之中;进入戈壁大漠,你或许就会邂逅一段千年爱恋,那位梦中的公主,也许就在那远处的沙丘之上。